...
...
经历

地球日50年: 用设计善待地球

文明是人类在这颗星球上为证明自身存在而烙下的印记。纵观寰宇,大自然的不朽本质却是由它的缔造者与环境和平共处的程度来衡量的。

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同时也是 SOM 的三位创始人之一的内森尼尔·奥因斯(Nathaniel Owings)在1969年写下这段话时, 建筑的所谓“可持续性”还远未成为一个频频见诸于报端的时髦词汇,而在当时,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构成的威胁也尚未在国际社会上引起重视。
作为一名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和商界领袖,内森尼尔始终坚信,建筑师在保护地球的有限资源方面担负着不容忽视的责任。这也是 SOM 作为一家全球性事务所在之后几十年间始终秉持的设计理念。
时至今日,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地球蔓延,对此采取必要的行动已变得刻不容缓。我们在全球各地工作的建筑师、工程师和城市设计师们正处于应对危机的风口浪尖。
半个世纪以来,SOM 对设计的建筑物和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一直非常关注。通过分析与研究——不论是木结构建筑物,还是数字化设计——我们正付出加倍努力,共同直面气候变化对环境带来的挑战。
今天是世界第五十个“地球日”,本文回顾 SOM 在过去数十年设计生涯中创造的部分最具可持续性特点的项目,这些项目也是设计师共同担负“地球卫士”重任的“环保宣言”。

当建筑遇见景观

 

惠好公司总部(1971)

1970年,这一年也是“地球日”示范活动开始的第一年。SOM 当时正在设计一个能以前所未有的尺度来重新定义生态设计的项目。选址于华盛顿州的一个郊外绿地上,惠好公司总部(Weyerhaeuser Corporate Headquarters)的设计在当时的办公大楼中可谓“鹤立鸡群”。
SOM 在一座独立且巨大的建筑中融入35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同时与周围田园诗般的环境融为一体。最终呈现的,是一座层叠向上,同时被常春藤覆盖的建筑。整座结构犹如成长自风景之中,而又与周围景色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这片260英亩场地的大部分面积保持原封未动的状态,SOM 与景观建筑公司Sasaki和Walker and Associates紧密合作,力求建筑与景观和谐共生又相辅相成的方式。建筑横跨于一条天然浅溪之上,原先是作为一座大坝使用——把小溪拦腰截断成为一座小型湖泊,并将水流引入草场,灌溉野花和当地的野生牧草。

大楼本身就已经融入了一组可持续性的设计策略,其中包括节能高效的供暖和冷风系统,这在当时是极富创新的设计。
不仅如此,同样重要的是,SOM 也希望用设计提升惠好公司员工的工作体验。在每层楼上都安装全景窗户,让人有恍若在大自然环抱中办公的极致体验——这也是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的直观表达。

沙漠里建楼的全新高度

 

国家商业银行总部(1983)

飞速推进的全球化运动已蔓延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西方的设计师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在多种多样和富有挑战的气候环境下开展设计。SOM 在中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首席设计师Gordon Bunshaft(戈登·邦沙夫特)认为吉达尔(沙特)的国家商业银行总部是“在极端炎热和干燥气候条件下 解决办公大楼问题的全新方法。”
邦沙夫特通常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代表人物,但他在设计一座能对沙特阿拉伯的气候和文化进行响应的建筑方案上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对沙特本土的建筑特点和施工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汲取大量的设计灵感。
和传统的庭院式住宅相似,这座27层的银行塔楼向内翻转,用V字形的建筑规划围绕出一个中庭,作为天然的通风井让热空气从顶部升腾出大厦——这是一种被动的设计策略,能够大大降低为办公楼层降温所需的能源消耗。
直接暴露在沙漠烈日下的建筑外墙包裹着石灰华(一种多孔碳酸钙),而庇荫的内侧外墙则由玻璃覆盖,提供穿越中庭而延伸至城市风景和远至红海的无敌景观。邦沙夫特的设计巧妙地兼顾东西方的艺术元素。

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阿瑟·德雷克斯勒(Arthur Drexler)评价道:“没有什么比摩天大楼更具有西式特点了,但是戈登·邦沙夫特在沙特的这个场地上对自然环境进行了重新思考,几乎打造了一个新的建筑形态。”

现代主义的标志性重现

 

利华大厦(1952)2001年翻新工程

翻新和适应性再利用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风潮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地标性大楼来说更是如此。当利华大厦1952年在纽约竣工时,它当仁不让,立刻成为一座标志性建筑,象征着现代化与时代进步。
历史学家雷恩·班汉姆(Reyner Banham)在著作中写道:“它在时代之上烙下了建筑的印记,正好也成为一个新时代开启的标志。”
这座22层的大厦在公园大道上拔地而起,它炫目的钢筋玻璃幕墙在美国开创了玻璃幕墙摩天大楼的先河。利华大厦确实应该是美国做的一个建筑实验——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建造于上世纪中期的大厦在建筑材料和技术上所呈现的老态开始逐渐显现。雨水已经渗透进了钢结构框架中,导致玻璃幕墙内侧的碳素钢生锈和膨胀。腐蚀使水平框架倾斜,玻璃面板拱肩大多已经支离破碎,只有百分之一的原装玻璃能称得上完好无损。
1998年,开发商阿比·罗森(Aby Rosen)收购了利华大厦,同时希望让大楼重新焕发当年的光彩。在原始设计完成的半个世纪后,他重新找到 SOM,想要对大厦进行彻底翻新。
在借鉴了近50年外墙技术专业设计经验的同时,SOM 和这座地标建筑的保护委员会紧密合作,用更具韧性和最先进技术打造全新幕墙系统,同时又保留和整合了大楼的原始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大厦的崭新外墙能让这座20世纪建造的庞然大物傲然迈入新世纪的大门。

一堂生动的可持续性设计课

 

凯瑟琳·格林姆领导力可持续性学校(2015)

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国家和城市都在关注碳排放量的问题。在2019年9月举办的联合国峰会上,有77个国家,10个地区和超过100座城市都承诺在2050年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城市领导者们需要找到降低能耗的新方法。

纽约市希望再次引领潮流。在2015年开学的一所净零能耗的公立学校是纽约市前所未有的,放在整个美国也无出其右——这里生产的能源比消耗的要多。这所学校就是“位于山地格朗德的凯瑟琳·格林姆领导力和可持续性学校”(The Kathleen Grimm School for Leade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at Sandy Ground),学校在立项之初,是作为这座城市推广更多节能建筑的实验性项目。

学校的悬臂式屋顶上覆盖着成百上千的光伏面板,这些面板能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力。被动设计策略是项目的关键所在——建筑的朝向确保自然光能最大限度地覆盖,窗户和天窗系统能降低大楼在日间对人造光源的依赖,程度达90%。其它措施还包括一套对大楼进行自然加热和冷却的地热井系统,以及一个几乎全封闭的外壳系统来维持室内的温度。
设计团队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用设计来教育下一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对学校的400余名学生来说,这座建筑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

布鲁斯·巴雷特(Bruce Barrett)时任纽约市学校建设局建筑和工程副总裁,他把这个项目描述为一个跳板:“其中牵扯到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值得冒险一试,在经历无数努力尝试和研究后,回报也是惊人的。”

木材即未来

 

Billie Jean King 主图书馆(2019)

混凝土、钢筋和玻璃成了现代城市光鲜靓丽外表的代表性符号——但天然材料,比如木材,却酝酿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优势。在加州长岛一座以木材架构的图书馆项目中,SOM 的设计试图证明一点,那就是对现代建筑来说,木材仍不失为一种兼具可持续特点和优雅质感的建材明智之选。
SOM 设计合伙人保尔·丹娜(Paul Danna)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清晰的想法,利用天然的建筑材料和南加州阳光的力量,为长岛居民建造一个明亮、优雅和让人趋之若鹜而乐于造访的地点。”
新建成的比利·吉恩·金主图书馆(Billie Jean King Main Library)是位于市中心的市民中心完全重建项目的一部分,选址于现有地下混凝土停车场的上方。
首先,木材是一个颇为实际的选择:采用这种轻质建材,新建筑的框架可以搭建在现有停车场的立柱之上。保留的大部分混凝土结构能让设计团队大大减少建材的浪费。同样重要的是,采用木材作为建材并利用现成的地基,与另行建造一个新停车场和一座传统混凝土建筑相比,能降低61%的“隐含碳排放”。
外露的木结构是图书馆的标志性特点,从里到外均是如此。木质横梁在建筑的中央架构了一个39英尺高的中庭——成就一个令人愉悦的温暖空间,整个空间都沐浴在充裕的自然光中。设计也用另一种方式利用南加州的烈日:宽阔平坦的屋顶上有1500多个光伏面板组成的阵列。
SOM 设计团队对建材的考虑甚至超过了图书馆本身的使用寿命。用于结构建造的木材占据整座建筑所需建材的八成,且能在未来有需要时挪为他用。

回到未来

 

建设中的“野外一英里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面临如何重振昔日滨水工业区的挑战。芝加哥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正在进行当中。这个计划提供了一个面向新世纪,重新构想城市河流的榜样:打造一个人类与自然都能繁荣发展,和谐共生的地方。
建成后,这个被称为“野外一英里”的项目将把芝加哥河的人造支流改造成一座包含浮动花园、林荫小道和游艇码头的“生态公园”。
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娱乐场所,“野外一英里”提出了一个由社区主导城市生态的重建愿景,它能连接社区,产生更清洁的水,并支持一个更具弹性的生态系统。
2016年,作为把“野外一英里”愿景变为现实的第一步,“城市河流”(Urban Rivers)和 SOM 在其中建造了一个1500平方英尺的浮动花园。自此之后,项目在不断的扩张中引入了多个合作方,比如芝加哥市政府、O-H社区合伙公司(O-H Community Partners)、近北联合计划(Near North Unity Program)、欧米尼生态系统(Omni Ecosystems)、德照科技(Tetra Tech)和迪爱斯科特公司(d’Escoto Inc.)以及当地的社区成员等。
谢德水族馆(Shedd Aquarium)为生态保护项目也引入了小型游艇码头(Kayak),让芝加哥人能够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荡舟徜徉,而“城市河流”也将于今年夏天在“野外一英里”中建成首个浮动步行小径。
充分利用毗邻40多所学校和学术机构的地理优势,“野外一英里”也纳入丰富的教育和社区活动。比如,“河流巡视员”是一个由“城市河流”启动的招募“市民科学家”来报告在公园中重新发现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的计划。
从各方面来看,“野外一英里”计划揭示了城市在遭遇气候变化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不仅限于城市规划和设计范畴的共同问题。
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是一项需要深度协同合作的工程,根植于当地社区之内。就此而言,我们所有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其中,才能把纸上的愿景变为现实。